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7月15日至18日,机械工程学院“‘机’承服务,‘械’递温情”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桑柘镇李家村,以“青衿赴野,踏乡传火”为主题,围绕“科技、思想、普法、文化”四大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文化浸润启新程,工业精神励人心
实践团首站抵达李家村。据陶欢老师介绍,该村正在建设“零污染村庄”,亟需大学生带来新思想、新活力。在示范点,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乡村生态建设的智慧与实践:国学荟内,孩子们专注的脸庞沐浴在阳光下;环保酵素点,果皮菜叶在陶缸中悄然转化为清洁与滋养的力量;环保生活馆里,多样的酵素产品蕴藏着乡土巧思。垃圾分类站内,各类垃圾“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党员服务站中,陶老师讲述党员带头践行环保的故事,彰显了代代坚守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团参观当地垃圾分类站点)
当晚,实践团成员化身“历史讲述者”,通过珍贵老照片和纪实短视频,生动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壮阔历程。深入解读“爬上坡精神”、“工业精神”与“团结精神”的内涵,令在场师生深受震撼,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的伟力源于亿万奋斗者的点滴付出。
经典传承润心灵,科技实验燃梦想,反诈知识记心中
翌日上午,晨光洒满教室,《道德经》课堂如约开启。焦通老师以典籍为钥,引领大家思索“人生方向”与“自然之爱”,结合“良心”、“痛苦”等关键词,启发众人反思求学与工作的意义,并在自然与“道”的联结中,细细品味“上善若水”的深邃哲理。
午后的国学荟热闹非凡。“筷子搭桥”活动中,孩子们巧手翻飞,搭建起创意模型;“动力小车”实验里,大家相互协作、不断探索,现场充满欢声笑语与求知热情。

(图为实践团举行筷子搭桥承重实验)
夜色渐浓,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情景剧精彩上演。实践团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真实还原了“公检法诈骗”、“养老诈骗”、“网络刷单诈骗”等高发案例。生动的演绎让防骗知识深入人心,筑牢了安全防线。
亲近自然悟真谛,红色故事照初心
7月17日午后,实践团与师生共赴村外露营地。大家齐心协力清理场地、搭建帐篷,在劳动中体会协作与坚韧。夜幕降临,“草地上的红色故事会”温情开讲。成员们深情讲述杨尚昆、杨闇公等川渝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凝神倾听,眼神中充满对先辈无畏精神的崇敬。故事会后,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简易碳酸饮料,柠檬酸与小苏打在杯中欢腾反应,“滋滋”作响的气泡声里洋溢着纯真的快乐。

(图为实践团向青少年宣讲红色故事)
总结大会上,实践团队长系统梳理了四天活动的丰富内容、显著成果与成员收获,回顾了文化浸润、科技体验、反诈宣传、红色教育等目标的达成情况。当地代表高度肯定了实践团的贡献,表示活动让孩子们学到了新知识,村民掌握了新技能。

(图为实践团总结大会)
四天耕耘,“‘机’承服务,‘械’递温情”实践团助力当地青少年拓宽视野,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在田野乡间播撒希望,于互动交流中传递温暖,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与此同时,成员们也在乡野实践中感悟人生价值,探寻成长方向,实现了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