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发展,7月6日至8日,公共管理学院 “智绘孪乡兴村队” 与 “逐梦田野” 实践队先后赴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与惜字阁村,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分别以 “数字赋能城郊乡村经济”“专业实践擘画振兴蓝图” 为方向,通过技术应用、实地调研、文化挖掘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数字孪生技术为乡村治理插上 “智慧翅膀”
“智绘孪乡兴村队” 在学院指导老师胡为为、邓丽带领下,聚焦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应用。团队发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特长,运用无人机航拍、地面摄影等技术采集村庄空间数据,着手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实践中,团队围绕 “小切口、快落地、显成效” 原则,通过问卷调查、村民访谈掌握两村建筑布局、产业分布等信息,重点调研和平村 “农夫夜市” 运营现状 —— 该夜市不仅拓宽农产品销路,更为村民创造增收机会。此外,队员们还考察星空露营基地、草莓采摘园等项目,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夜市摊位优化、农产品物流动线设计等场景的应用可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据棠香街道办介绍,政府近年持续加大乡村投入,尤其在基础设施与数字乡村试点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本次校地合作正是推动乡村数字化的重要举措。和平村支书邱志洪补充道,当地定期开展 “互联网 +” 直播助农活动,有效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

文化挖掘与规划实践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同期,“逐梦田野” 实践队在曹珂、孙爱庐、邓丽三位老师带领下,深入开展乡村规划课堂、资源资产调查与文化活化工作。7月6日抵达后,团队先在和平村村委会了解基本情况,随即走访 “棠香人家”、姜家大院等特色院落,通过测绘、问卷调查记录建筑风貌与居民需求;在惜字阁村,队员们初步掌握两村自然风貌、产业基础及文化线索,尤其对和平村烂尾楼地块进行详细访谈,梳理历史沿革与改造潜力,为资源盘活奠定基础。

调研中,和平村党支部邱志洪书记向 “逐梦田野” 实践队解读 “稻田 +” 产业规划及农夫夜市、康养基地等项目设计;刘燕副书记带领队员踏勘情侣桥、观景台等节点,描绘 “农文旅融合” 蓝图。惜字阁村支书姜捷恒则以姜家大院为切入点,讲述大足石刻技艺传承脉络,带领队员感受非遗魅力,并介绍海棠文化渊源与产业转化路径,为文化活化提供素材。

校地协同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中,两支团队均与当地建立紧密联动。“智绘孪乡兴村队” 成员表示:“希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直观展现乡村发展动态,助力高效决策。”“逐梦田野” 实践队则结合调研数据形成初步方案,涵盖 “资源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石刻文化体验线路设计” 等内容,队长张同学说:“要让青春智慧真正转化为激活乡村潜能的动能。”

此次实践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大足区两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规划思路,更让同学在基层一线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认知。未来,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推动实践成果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