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经济学院“宣传新思想·助力新通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走进江津区珞璜镇同福村,开展以乡村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珞璜镇同福村是一座将特色农业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的魅力乡村,乌皮樱桃、玫瑰香李、黄花梨等瓜果既供采摘尝鲜,更串联起赏花、品果的田园文旅线。实践团成员走进以农耕体验与休闲度假为特色的阿拉丁农场,化身田间经理、农艺技师、项目策划员等与负责人开展访谈交流、实地体验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并集思广益为农场的宣传运营出谋划策。
聆听创业故事,感悟实践真谛。负责人详细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农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其“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被列入区农业农村委2023年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实践团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同时,农场负责人向实践团系统介绍了当前的发展规划和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是着力打造生态种植示范区、农事体验区及休闲娱乐区三位一体的产业模式,期望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此外,负责人结合自身返乡创业经历,分享了如何利用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的落地实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农场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访谈)
亲身体验农活,感受责任担当。实践团成员深入农场,不仅参与基础农事劳作,更从现代农业管理的多元视角展开实践。在农场负责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调研了农场区域的功能布局,学习如何科学规划种植区、体验区和休闲区,以提升土地利用率与游客体验感。此外,成员们还结合新媒体技能,为农场设计宣传方案,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推文,帮助推广农场的特色农产品和研学活动。部分同学还围绕“亲子农耕体验”等主题,策划了系列乡村文旅活动方案,探索农旅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些实践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在产业规划、品牌打造、文化赋能等多维度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农场进行规划)
探讨青年返乡,共谋破局之策。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背景与实践见闻,围绕“如何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与投资”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协作,既要自身扎根基层,也要善用政策支持和前辈经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围绕青年返乡创业开展小组讨论)
经过本次实践活动后,实践团也将系统推进实践调研成果转化,通过新媒体矩阵传播实践成果,吸引更多主体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并建立“校园推广官”和劳动教育基地长效机制,构建“宣传-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为阿拉丁农场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