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7日,金融学院“金融服务暖村行,惠民举措助村兴”社会服务践行团,奔赴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通过 “乡情解码、产业破题、惠民深耕” 三维实践模式,将金融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用青春力量为土家山寨注入发展活力。

图为践行团成员在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人民政府合影
政企联动解码乡情,精准锚定振兴需求
践行团首站抵达红椿土家族乡人民政府,在乡党委副书记母科的引导下,通过沙盘模型与发展规划图系统掌握当地 “一库两带三区” 生态布局。座谈会上,母科重点指出 “烤烟、中药材、生态旅游” 三大支柱产业面临的融资难、风险保障弱等痛点。同学们结合县域经济数据与政策研究,围绕 “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特色农产品保险” 等议题展开专业研讨,为后续服务找准靶向。

图为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党委副书记母科向践行团讲解红椿乡发展规划
田间地头破解难题,金融方案直击痛点
在高炉村烤烟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烤房,向村支部书记林松涛学习烟叶分级标准 —— 特级烟叶需达到叶长 28-32cm、株高 1.2m 且叶片肥厚油亮;记录 “烤烟 + 辣椒” 轮作模式的关键参数,了解到此模式可使亩均增收 3000 元。
针对烟农反映的 “生产周期与信贷期限错配”“自然灾害风险无保障” 等问题,同学们现场拟定 “烤烟供应链融资”“价格指数保险” 等解决方案。种植大户刘女士点赞道:“这些方案太好了,盼着能早日落地!”

图为践行团与烤烟种植大户进行交流
实践回声:乡土课堂淬炼青年担当
实践后,团队将形成《红椿乡特色产业保险覆盖率提升路径》建议书,精准指向产业风险短板;同步孵化 “辣椒贷”“烤烟供应链金融” 两项课题,推动金融理论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
“金融青年这根‘金扁担’,一头挑着专业知识,一头挑着乡土期盼。” 司小龙乡长的评价道出实践意义。此次实践让金融走出课堂,成为有温度、沾泥土的振兴力量,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范例。

图为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组织委员刘姝(中间)与践行团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