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感受法治建设坚实步伐,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广泛普及,7月7日至10日,“渝见凉山”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团在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刘勇、法学系主任公杰、分团委书记何祖润、重庆廉政与审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向往的带领下,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践行法治使命,播撒语言文明火种,开启了一段服务基层、传递温暖的志愿之旅。
彝乡法治:双语庭审与青春担当的共鸣
团队师生走进凉山州甘洛县吉米镇阿沙莫村九莫组和瓦古脚组搭建起彝汉双语模拟法庭。在反家暴的庭审演绎里,藏着对弱者的守护;在反霸凌的情景再现中,映照着对少年的呵护。彝族队员木乃以铁负责全程翻译,让法律条文跨越语言隔阂,庭审后递出的普通话手册,载着沟通无碍的期盼。校企协同的捐赠现场,崭新的生活物资堆成小山,助学款紧握在彝族孤儿掌心,每一份帮扶都像一缕暖阳,融解山区振兴路上的冰霜。


德古新篇:从村寨调解到协会规范,解码德古治理智慧
团队深入彝区调研德古调解制度,见证彝民族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建设的交融共进。在阿沙莫村,团队专访民间德古阿支巫甲子,见其以传统民族习惯法化解纠纷,如今村民既信调解也重法律,法治成脱贫后幸福生活的“护身符”。师生探访凉山州德古调解协会甘洛分会,该分会于2020年11月成立,至今共培养113名持证德古调解员,化解2600余起纠纷,彰显基层治理效能。刘勇谈到,民族调解是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彝区的生动实践,德古调解既存乡土温情,亦在时代中探索新路径,为多元解纷机制写下生动注脚。


法润民心:防骗指南与童心纽带的交融
团队师生走进甘洛县爱心蜀托公益性暑期托管班,防诈骗情景剧让学生们看透诈骗套路,将“三不”准则刻入脑海。志愿者们以剧中案例为骨架开展“微模拟法庭”,法官、公诉人等角色按程序履职,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中,不仅让法律条文有了温度,更让法治信仰悄然生长。别开生面的街头普法活动将反诈、禁毒防艾的法律知识递到群众手中,“彝语+普通话”双语结合巧拆诈骗手法,向群众普及防骗知识,提醒其警惕并守护财物;解读新型毒品识别技巧,科普艾滋病预防要点,引导群众树立“珍爱生命”的健康理念。
同时,团队师生立足民族地区特质,深耕普通话推广教学,巧借地区方言类比普通话,展示“超级方言”多元文化连接纽带内核,在少年心中播下了理解与融合的种子;街头推普中“你好”“谢谢”互动频频,借手册助群众消弭语言隔阂,彝族群众“很实在、听得懂、用得上”的称赞道出活动真谛。这场融普法与语言帮扶的实践,既让法治之光照亮村寨,也以青春之力拉紧民族同心纽带。


此次志愿之行,以法治为笔、以语言为墨,在彝乡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温情与规范共生的画卷。法治的种子借由双语庭审扎根民心,德古调解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普通话的纽带拉紧了民族同心的距离。物资捐赠的暖意、街头普法的身影、孩子们眼中萌发的法治微光,终将汇聚成民族地区振兴路上的璀璨星河,为法治中国的多元实践写下独具温度的注脚,也让青春担当在服务基层的沃土中绽放出最动人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