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会计学院江津“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江津区圣泉街道中渡社区,以“安全筑基・文化惠民”为主题开展“安全护航童成长,环保同行筑家园”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理论+实践+文化”三维模式,将安全知识转化为生活化场景,开启校社协同治理新范式。
社区广场宣讲,安全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活动当天上午,实践团在中渡社区中心广场设置防诈、家庭安全、环保、防溺水四大主题宣传区,两位主讲人采用“分主题讲解+案例剖析”模式展开宣讲。
主讲人分别聚焦防诈与家庭安全两大主题开展宣讲:拆解冒充熟人、刷单、AI换脸等诈骗手段,以“谎称子女受伤转账”案例警示居民,强调钱财交易前需二次确认身份以防受骗;点出燃气超期、插线板串联等隐患,传授火灾时湿毛巾捂鼻低姿逃生技巧,建议安装燃气报警器并检查老旧线路,从源头防范风险。

为增强互动性,活动设置开放讨论环节,居民参与热情高涨,围绕安全问题展开积极抢答与热烈交流,现场20余条有效建议被整理收录。从“陌生电话索要验证码是否提供”到日常安全隐患应对,居民们主动分享经验、踊跃回应,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深化了对安全知识的理解。

为帮助居民加深记忆,实践团将防诈要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陌生电话说退款,索要密码是诈骗”的韵律带动现场居民集体跟读。据统计,上午的活动吸引100余位居民深度参与,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0余份,解答居民咨询40余条。
专属防诈课堂,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当天下午,实践团在中渡社区开展防诈骗知识课堂,为孩子们送上一堂生动实用的“反诈必修课”。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结合儿童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反诈背景知识。她们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剖析电信诈骗可能带来的财产损失、隐私泄露和心理压力等危害,针对小学生防诈意识薄弱的特点,着重强调:“只有保护好个人权益、提升自我保护技能,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在反诈小课堂环节,成员们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电信诈骗的定义,列举冒充熟人借钱、虚假游戏充值等常见的电话及网络诈骗手段,并总结出“三不原则”实用技巧:不接陌生电话、不点奇怪链接、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听完讲解后,孩子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纷纷表示不会随便接陌生电话、不点奇怪链接,还会提醒爸爸妈妈提高警惕。实践团成员特别提醒:“遇到拿不准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找家长或老师帮忙,大人会为你们保驾护航。”

为让知识更易被吸收,课堂设置反诈小视频观看环节。孩子们通过观看“蛋仔反诈小剧场”等趣味短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诈骗手段的认知。在随后的手抄报创作中,实践团成员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耐心提供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防诈知识融入画作:有的画了拒接陌生电话的卡通小人,有的把“110”报警电话画成闪亮的星星,还写下“心中无杂念,骗局自远离”等宣传标语,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防诈意识。

此次活动,会计学院江津“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让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居民收藏的手册、诵读的顺口溜以及孩子们创作的手抄报,印证着青年与社区治理融合的价值——知识传递化作平安星火,在基层汇聚成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力量。这份用热忱与专业书写的青春答卷,终将在乡村振兴与城市文明建设中,镌刻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