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青春力行,扎根实地。7月17日,经济学院“椒流互助”乡村调研团队前往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绣庄村,围绕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实践困境开展实地调查。
17日下午,调研团队走进当地龙头企业丰源花椒有限公司,在负责人杨华忠带领下参观花椒加工与包装生产线,了解花椒产业“双链工程”。负责人杨华忠介绍到,公司围绕六大自主品牌,创造了花椒芳香油、花椒咸味香料等系列产品。同时,公司拥有齐备的化验设施和规范的检测手段,以确保花椒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相较于种植户,花椒行情对加工企业的影响较小。

(实践团队参观丰源花椒有限公司)
18日,为了解种植户的实际情况,调研团队分为三组,不畏酷暑、不惧路远,前往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庭,了解农民种植花椒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根据出发前准备的访谈内容,小组成员围绕农户花椒种植规模、农资成本、灌溉设施、市场交易、政策服务等方面进行访谈,从农户角度,探寻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面对调研团成员关于花椒病虫害防治的疑问,种植花椒几十年的爷爷骄傲地回答:“我们种植花椒都几十年,花椒如果发生了病虫害,该打哪种农药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已经种植了几十年。”在花椒售卖情况访谈中,村民介绍到,当地具有整个江津区最大的交易市场,花椒收购商很多,极大促进了农户的花椒售卖。绣庄村着力进行交易市场的打造,发展集体经济,帮助农户实现花椒种植和销售一体化的就近实现,减少物流运输成本,成功解决农户的花椒销售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实践团各小组走访调研花椒种植户)
但是,调研团成员也发现当地农户面临着一些现实性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集中在农资成本过高、土地分散、人力投入成本过高和灌溉设施缺乏等方面。同时,当地花椒主要种植者多为老年人,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村庄的发展潜力。实践团成员也与当地村委进行了及时反馈与沟通,希望当地村委会牵头,针对当地种植户的难点痛点进行精准发力施策。走访结束后,调研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入户调查,最深刻的感受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情况差异,花椒种植户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实际需求,如果不经调研就做出概括式的论断将会脱离实际,甚至做出错误的决断。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书本的学习,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切实感受农民的生活,将所学理论知识实践于在祖国大地,让乡土情怀厚植于农村田间。

(调研团队与当地村委合影留念)
新时代,新篇章,新征程,新起点。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贯通理论与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担当时代使命,在青春的赛道上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