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7月11日,金融学院“访聚文旅乡镇,擎画振兴蓝图”实践队在重庆市梁平区曲水镇围绕当地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特色民宿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探索农文旅深融新模式,聚青春力量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倾听民声,实地访谈
为真实、准确了解曲水镇当地居民眼中的关于曲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建议或期许,为发展曲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提供重要依据,团队成员们于7月9日分为四组挨个访谈了曲水镇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们心中的曲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对于曲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居民们有不同的建议与期望,其中发展交通,培养人才,资金支持和加强宣传的呼声最高。居民提到,希望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帮助曲水镇的发展;一些居民还提到希望能加强其他产业的发展,不仅发展特色李子产业,同时还发展一些辅助产业,比如种植核桃、榨菜等,多方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曲水镇经济的发展。居民还提到了希望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上下功夫,改善乡村环境,种植花卉,形成美丽的景观带,打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同时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路有“李”,以“特”破局
曲水镇聚宝村地理优势与自然条件的适配,当地因地制宜,以“特”破局,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李子种植,用特色产业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将聚宝李园打造成了聚宝村的金字招牌,成为了一村一落的鲜明标志。
7月10日,实践队来到了聚宝村李园,在聚宝村书记魏强的介绍和引导下,深入了解了李园的发展历程与营销现状,实地体验了李子的采摘并对当地果农进行了采访调查。
果珍李奈,菜重芥姜。爽脆清甜、肉厚多汁的李子自古以来就广受人们的欢迎,在果蔬市场从来不愁销路。“种李子树比种粮食划算得多,而且活路还要轻松点。”果农老谭坦言,他曾是一名贫困户,通过李子种植实现脱贫,如今仅靠家里几亩的李子园就能获得十多万的纯收入。村里很多像老谭这样的贫困户,通过种植李子,脱贫致富,并且因为种植经验丰富,成了大家公认的“土专家”。即使不是李子丰产季节,也能依靠种植技术,获得可观的收益。而这种事对于曾经的他们来说,是做梦都也不敢想,不敢想曾经的市级贫困村,因地制宜,选择农户普遍认同的高山土李子树作为大力发展的扶贫产业,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整体脱贫,并规模发展李子种植2000余亩,成为了梁平李子种植示范园区。
夯土小屋,窗明几净
7月11日,实践队走访了云兴霞蔚的谭家院子。据了解谭家院子民宿、千艺坊工作间、千工美术馆分别是由破旧土墙房、猪圈、石屋重新设计改装而成。这些乡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改造使谭家院子颇具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的来访。在这里,不仅有清新雅致的田园美景揽入怀中,孩子们还可以体验绘画、陶艺、农耕等研学活动,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在旅行中有所收获。
随着谭家院子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乘着乡村旅游东风,村民们不仅在谭家院子精品民宿的发展带动下,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把“小李子”变成“产业优化+农旅融合”的“大产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如今,村民们的日子正如那树上成熟的李子甜得醉人,美丽乡村焕发出蓬勃生机。曲水镇聚宝村谭家院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做大乡村旅游“蛋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圆梦小康。
迎着似火骄阳,和着盛夏蝉鸣,“访聚文旅乡镇,擎画振兴蓝图”实践队在梁平区曲水镇感受乡村发展的日新月异,探索振兴道路的全新模式,用青春墨笔描绘振兴蓝图。乡村的振兴,不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要使当地特色产业与当今市场发展模式适配,在促农发展的同时,深入了解近年来乡村的具体变化,不断摸索反思,致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