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文化根脉,启发成长思考,7月7日至8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来到合川,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学习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学习中锚定青年坐标。
对话历史丰碑:在抗战精神中诠释时代担当
“七七事变”纪念日当天,同学们登临钓鱼城遗址,开展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雕塑群前,同学们对每一尊雕塑和它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摩和学习。这些雕塑不仅精准还原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更通过艺术手法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触摸非遗温度:在创新传承中悟教育真谛
7月8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文峰古街的峡砚博物馆,与合川峡砚非遗传承人易宗成老师深入交流。易老师已从事峡砚制作四十余年,他提到:“作为非遗手艺传承人,要学会创新不能守旧,从生活中找灵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无论是手艺传承还是学业事业,都需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价值增长,这也为后续的红色教育学习埋下“传承与担当”的种子。

追溯教育初心:在红色印记中坚定青年使命
离开博物馆,实践团一行前往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在故居陈列馆前,同学们面向团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中饱含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践行承诺。在党史学习环节,围绕“青年如何为教育强国作贡献”的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理念为指引,接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接力棒,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站在育才学校新旧址之间,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火种跨越时空,而青年的责任便是让这份初心在当代延续。

此次实践活动,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中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在红色教育中明晰了“担当”的意义。三下乡不仅是“走出去”,更是“沉下来”。沉下心感受文化,沉下身思考责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以实践为桥,引导同学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读懂中国、淬炼成长,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