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径,完善党员干部与社区网格员联动网络,7月1日起,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双网共治”党建与社工志愿服务调研队走进潼南大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座谈交流等活动方式,开展一系列社区治理调研活动。

观实践之道,悟治理之效
在学生二支部书记刘桥阳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潼南大桥社区佳城天下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探索“党建+网格化服务”新模式。潼南大桥社区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1+6+N”模式,即1名网格长统筹、6类专职人员分责、多方力量参与,以此整合力量提升治理效能。
同学们在社区网格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党建展厅、便民服务窗口、居民活动室等功能区域。网格员详细介绍了“党建+网格化服务”模式在居民矛盾调解、组织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双方就“如何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展开交流。随后,同学们走进居民楼,与居民交谈,了解群众对社区环境、“双网共治”的满意度以及实际需求;参观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观察社区的整体布局与建设情况。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基层治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也深切感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营造良好居住环境所付出的努力。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就地开展“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意愿”线下问卷调查,针对社区党建活动形式、服务需求匹配度、时间安排等核心问题设计问卷,面向在场党员及社区工作者收集有效问卷5余份,为后续精准设计服务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撑。

聚焦银发群体,沟通“面对面”
7月2日,同学们来到大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参与社区活动的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同学们手持问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人询问社区服务体验、生活需求及治理建议。针对部分视力不佳的老人,同学们逐字逐句解读问题,协助填写问卷,现场氛围亲切热烈。据统计,累计完成近100份问卷,内容涵盖养老服务、矛盾调解、公共设施等老年群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感悟模范作用,不忘初心使命
7月3日,在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赖长鸿的指导下,同学们与社区社工进行了一对一深度访谈。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难点”“老年群体服务供给缺口”等议题,社区社工分享了大桥社区孵化“银龄互助队”“网格员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成功案例,同时提出资源整合渠道有限、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提出高校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这正是校社合作的切入点。

在与潼南区委社会工作部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同学们依次汇报了近三天在社区走访、文献研究中形成的调研成果,初步形成《党建引领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优化》调研报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建立党员专业人才库”“开发青年志愿者虚拟阵地”等多条建议。
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杨勇对调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提出基层治理需要理论下沉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奔赴,同学们要把论文写在社区一线,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民生的行动力,高校青年走进社区发现真问题、提出真对策,这种带着问题来,揣着方案走的实践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智慧。他表示将梳理整合调研建议,推动建立校社常态化合作机制,让“三下乡”调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