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植乡土中国,触摸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脉搏,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7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衿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中益巨变,开启了一场追寻初心、体悟巨变的精神洗礼。
“初心足迹”:红色血脉与攻坚韧劲的交响
实践队首站抵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培清家中的“初心小院”,这方小小的院落,是干群鱼水深情的生动见证。当地讲解员向团队介绍并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到访此处的纪录片,马培清向团队成员讲述了自家三代共产党员的入党故事,其中,她“除了睡觉和换洗衣服的时候,党徽从未离身”的一席话让大家深受感动。走进“初心广场”,实践团队的全体成员以赤诚之心重温了入党誓词,坚定了初心使命。随后,成员们来到“初心长廊”,回顾新时代中益乡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的壮阔征程。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攻坚在此交叠,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穿越时空,正是支撑中益乡凤凰涅槃、撕掉贫困标签最深沉的精神动力。

“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基地:铸就民族脊梁的精神史诗
步入“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基地,当团队成员们凝视钱学森手稿上“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墨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二十四字精神顿时有了血肉温度。这不仅是我国科技自立的里程碑,更揭示了精神动能转化为物质伟力的辩证法则,正如脱贫攻坚战场上,正是无数基层党员将“两弹一星”式的报国情怀转化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践伟力,方成就山乡巨变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历史陈列馆:山乡蝶变的立体书写
走进脱贫攻坚历史陈列馆,这里珍藏的,是一部用奋斗书写的山乡蝶变史诗。它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实物和震撼的影像,全景式展现了中益乡从深度贫困到蓬勃发展的沧桑巨变。锈迹斑斑的旧农具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今昔对比的影像定格了山乡的焕然一新,翔实的数据图表描绘出发展的陡峭曲线。馆内珍藏的一份份文件、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特别是那份按满村民鲜红指印的脱贫决心书,无声地诉说着党的政策伟力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这座陈列馆本身就是一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改天换地的立体教科书。

此次中益之行,是行走的思政课,更是灵魂的淬炼场。通过实地探访,实践团成员们不仅目睹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中益乡结出的累累硕果,更深切体会到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益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激励青年投身强国伟业的时代号角。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将把中益大地上汲取的初心力量与奋斗精神融入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根基,立志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