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作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乡村振兴意义深远。7月1日至5日,金融学院 “逐梦推普,绚我家乡” 志愿服务队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普通话推广为桥梁,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推普沃土
在彭水郁山镇,色白如霜的晶丝苕粉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承载着千年非遗智慧。其制作技艺 —— 郁山晶丝苕粉手工技艺已入选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彭水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
7月2日,服务队走进郁山镇私家苕粉厂,在厂区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全程观摩晶丝苕粉 “清洗红薯 — 过滤取桨 — 沉淀分离 — 晾晒制粉 — 漏粉成型 — 煮粉定形 — 晾晒干燥” 七大核心工序。其中 “过滤取桨” 环节尤为讲究,仅干性足、杂质少的优质红薯粉才能通过筛选,为 “晶丝” 特质奠定原料基础;“晾晒制粉” 工序让每一粒粉在阳光下褪去水分,形成蓬松轻盈的质感。最具观赏性的 “浪苕粉” 工艺中,特制方形铁盘盛着粉液贴近滚水表面,随着高温渗透,乳白的粉浆逐渐凝成透明的薄片,如琥珀般晶莹,完美诠释 “晶丝” 二字的由来。负责人还特别提醒:“苕粉必须储存在干燥环境,否则受潮会影响口感。” 刚出锅的苕粉以 “柔韧爽滑、久煮不裂” 的特质征服了队员们的味蕾,现场赞叹声此起彼伏。

传承人用普通话向队员们讲述古法工艺的细节,当地村民则热情分享多样的吃法。据了解,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郁山苕粉文化逐渐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舞台,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探寻非遗魅力,为当地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酥食飘香传千里,推普赋能誉九州

鞍子酥食作为彭水苗乡另一张美食名片,其制作技艺同样入选市级非遗名录。7 月 3 日,服务队走进鞍子苗寨酥食制作厂,在弥漫着麦香与蜜糖气息的车间里,见证传统工艺与推普实践的碰撞。
“揉面要讲究力道,这是酥食美味的根基。” 酥食师傅边演示边讲解,从揉面制皮的耐心把控,到起酥环节的折叠擀制,再到烤制时的温度掌控,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苗族先民的智慧。队员们随后在农家小院开展推普课堂,用标准普通话拆解酥食工艺密码,帮助村民掌握产品推介的语言技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普通话的推广不仅能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传播,还能增强乡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推广普通话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推普工作的重要性,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语言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未来,金融学院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实践活动,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的 “加速器”,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