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经济学院“星房筑梦,暖沁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前往重庆市江津区珞璜社区,开展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爱心陪伴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切实帮助。
走访珞璜社区,探寻留守儿童需求
为让调研直抵真实、触及核心,珞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同实践团成员,聚焦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成长需求展开深度交流。社区特别抽调7名“土生土长”的资深网格员加入——这些对32户留守儿童家庭的作息习惯、实际困境烂熟于心的基层“活档案”,为实践团的调研提供了精准指引与重要支撑。“我们社区有32名留守儿童,年龄跨度从6岁到14岁,大多由祖辈照料。”社区主任向实践团介绍道,“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让更多人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更好成长。”随后,实践团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跟着网格员们一起,一场关于陪伴与倾听的调研,就这样在午后的社区里悄然开始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网格员对接工作)
深入走访交流,细致体察真实困境。实践团成员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与监护人细致交流后发现,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足,日常沟通也多流于表面,使得孩子们在成长中常缺失必要的引导与支持。在一户由老人经营的小卖部里,团队成员注意到角落里有个小男孩正安静写作业,团队成员试着上前搭话,男孩却立刻表现出抗拒,随即哭了起来。一旁的外婆叹气解释,由于孩子父亲早逝,母亲又常年在外,性格渐渐变得孤僻,后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那一瞬间,心里又酸又沉。”成员向覃真坦言,实践团成员也真切的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奈远非听闻可比。“他们缺的不只是物质帮扶,更需要有人能走进心里。”大家攥着记录情况的笔记本,语气里满是坚定,“我们要用更实在的行动给孩子们多些温暖,让他们能感受到希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留守儿童爱心陪伴)

开展问卷调查,精准把握核心需求。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实践团围绕学习需求、心理状态等维度设置问题,设计了《江津区留守儿童成长状况问卷》,并向社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发放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实践团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希望得到更多的辅导与指导;在心理方面,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陪伴,希望能够与家人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在整理问卷数据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志愿服务精神,持续为更多留守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实践成果初显,未来持续发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江津区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情感陪伴上的实际需求,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段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的决心。同时,实践团结合调研形成的需求清单与帮扶建议,已反馈给珞璜社区及当地相关部门,为社区后续优化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了具体参考,助力形成“调研-反馈-落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