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更是保障群众权益、助力青年成长的重要支撑。7月7日至12日,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渝见凉山”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团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矿区、青年夜校,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普法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用法治力量为产业用工筑牢防线,为青年成长点亮明灯。
矿区送法,筑牢权益防线:法治护航产业用工
团队深入尔呷地吉铅锌矿有限公司开展《劳动法》宣讲暨法律义务咨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刘勇教授紧扣矿产行业用工特点,以“典型案例+条文解读”形式,详解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伤保险申领等职工关切问题,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法学系主任公杰博士现场“坐诊”,针对土地承包纠纷、婚姻财产分割、工伤赔偿等问题逐一解答,提供具体法律指引。团队联合福建省泉州市楹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华立万韬律师事务所,为矿区职工捐赠紧缺生活用品和普通话学习手册,强化移风易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让法治服务与民生关怀同步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夜校普法,点亮青年成长:法律融入生活实践
团队走进甘洛县青年夜校开设《民法典》专题讲堂。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工一支部书记、法学系主任公杰博士以通俗语言结合典型案例,从人格权、婚姻家庭到财产继承与侵权责任,生动解读《民法典》,让青年们明白“法律不是出事之后才翻的说明书,而是没出事之前就该学会的底线”。


讲堂尾声,研究生志愿者、彝族同学俄尼阿资莫宣讲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援助团师生带领甘洛青年用普通话进行宪法宣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青年法治素养培养全过程。参与青年纷纷表示,生活中的诸多困惑都能在法典中找到依据,知法懂法是每个普通人的必修课。
从矿区里针对《劳动法》的细致宣讲,到青年夜校中《民法典》的生动解读;从法律专家现场“坐诊”解决实际纠纷,到捐赠物资、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暖心举措,每一项活动都紧扣群众需求,将法治服务与民生关怀深度融合。这种“送法上门”的方式,不仅让法律条文从文本走向实践,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坚实的法治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