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难掩青春似火。7月1日,环境与资源学院同学怀揣着对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热情,奔赴大足区拾万镇,开启了一场别具意义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他们走进刘萍植物染绣非遗工坊,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又在隆平五彩田园躬身劳作,体验生态农业的真谛,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
300年非遗工坊:在植物染绣中觅得生态与文化的交融
7月1日中午,环境与资源学院师生来到位于拾万镇长虹村的刘萍染绣工作室,这里是大足植物染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刘萍的工作室,作为中国“植物染”传承人,刘萍依托传承300年的植物染技艺,她从植物种植到以植物染色布、色线为基础,先后开发出“生染”、“媒染”、“煮染”、“发酵染”、“拓染”、“套染”、“扎染”7个类别的核心产品,带动拾万镇长虹村百余名村民就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植物染绣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生态智慧的体现。”刘萍介绍道,“我们使用的植物染料无毒无害,对环境十分友好。”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同学们深受触动,他们意识到,这古老的技艺正是生态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契合了现代人对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隆平五彩田园:于插秧实践中领悟生态农业的匠心
离开非遗工坊,同学们来到大足拾万镇的隆平五彩田园。眼前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稻田,这里是袁隆平院士工作的第一站。农技专家耐心为同学们讲解着插秧的要点:“插秧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不少生态智慧。每株秧苗之间的合理间距,既能保证稻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充分接受阳光雨露,又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随后便踏入泥泞的稻田,躬身开始劳作。虽然汗水湿透了衣衫,泥水沾满了裤腿,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拾万镇长虹村唐书记还介绍到:“隆平五彩田园注重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平衡。通过优化种植方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不仅保护了土壤和水质,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在了解乡村生态现状、挖掘乡村生态潜力的过程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同学们以此次“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拾万镇的山水田园间播撒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收获了成长的硕果。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将有更多生态乡村的诗与远方被点亮,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愈发绚烂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