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0日至7月23日,金融学院“青春领航,筑梦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分别赴重庆垫江县、万州区、潼南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对当地乡村农业种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参观了当地乡村鱼业饲养基地,走访调查当地村民特别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亲身参与农业种植培育活动,了解当地科技带动农业创新的实施情况、推动水产养殖发展的实际过程,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新发展、新变化。
让科技为农业赋能,携手共助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观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农业新发展,7月22日上午10点,促进团成员邱薇竹在长龙镇党委书记谭光辉的带领下到重庆垫江县长龙镇朝阳村参观了村中农田和果园。
据谭光辉所说,2017年前朝阳村是一个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村落,这里的农民大多还是采取最原始的手工耕作方式,村民们种植玉米所需的肥料泥球都是由村民们亲手搓出来的,而在成熟后的玉米由村民自己收割,常常因为肥料配比失调,技术不成熟,人手不够等原因,而导致村中所种植出来的玉米个小,收获颇少并且许多原本的甜糯玉米不得不就这样变成干玉米就此损失。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朝阳村的农业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今年引进了专门用于生产泥球的机器和玉米联合收割机后,朝阳村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得以实现。这不仅提高了玉米的质量和产出,也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益。“我们今年种的是糯玉米,由机器生产出来的泥球就是要好用些,我们的玉米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又大,一定能卖给好价钱”。村中的正在收获玉米的张永英阿姨说着,脸上也是笑开了花。
丰收的玉米田指引着致富路,在带领集体与农民增收的道路上,朝阳村将玉米种植与科技挂钩,让农民当起“玉米大户”,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让我们又见美丽富裕新农村。


走进养鱼农场,感受乡村步伐
2023年7月22日下午3点,促进团成员廖鑫凤走进自己的家乡潼南太安镇太钓养殖农场进行了参观。
太钓养殖农场位于潼南太安镇,是主要以发展养鱼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售卖给个体户,吸引周边人垂钓。太安鱼是当地非常出名的美食,养鱼业在当地的发展十分兴旺。
当地养殖村民介绍,由于当地太安鱼是特色产业,水产养殖一直是当地的朝阳产业,水产品一直是当地餐桌上的必备事物,需求巨大。随着养鱼农场的逐渐扩大,他们也结合了当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网上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养鱼农场,打造垂钓观光服务,让更多人在闲暇之余选择到该地来垂钓娱乐。除了养鱼产业,他们还进行家禽饲养、蔬菜种植、谷物种植等农业,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同时,养鱼农场的新发展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发展养鱼农场,让更多人吃到新鲜鱼的同时,也解决了更多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如今,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通过养鱼业他们实现了自给自足,生活惬意,走上了通过养鱼业发展而带来的致富之路。
最后,当地养鱼村民表示,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到他们当地的农场,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参观,垂钓,休闲娱乐。

温暖走访与乡村振兴:探索变化中的乡村发展
7月23日上午9点,促进团成员颜瑞琦在重庆万州熊家镇进行了一次走访空巢老人的调研。
通过与他们交流,实践队了解到大多数空巢老人是因为儿女在外工作而自己不想离开家乡的原因独自居住,王奶奶向实践队说到:“平时生活中,我们几位独居老人会相互照应,周围的人们也时时关注着我们这些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常常与我们聊谈,家里家具的小故障,我们手脚不便,他们也会上门帮助我们。”想到这里王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感激和幸福的笑容。走进社区,一眼就能看到为空巢老人设置的活动空间,为他们的生活添加更多斑斓的色彩。社区里的业主群也常常关注着空巢老人的需求,老人若有不便,在群里发布相关信息,物业和其他业主也能尽快帮助老人解决相关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一些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次调研走访,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变化。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乡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