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近日,由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孙爱庐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江津区塘河镇对“塘河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塘河婚俗”和“塘河古镇硐寨村”古建筑展开调研。

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江津“禧塘”乡村振兴创新团
塘河古镇古朴苍劲,以其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风光如画的优雅环境,成为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7月13日,实践团与塘河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简要的座谈,了解塘河镇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明确本次调研重点。随后,实践团迈上探寻塘河古镇的之旅,徜徉在古镇的小巷之中,看着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记录古镇老街的文化魅力。

实践团在塘河镇政府的座谈会
塘河婚俗是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宋兴于明,是西南地区古代婚俗文化的浓缩。7月12日,在与塘河婚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陶平的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了传统塘河婚俗的说媒、做相、开庚、出阁、送亲迎娶、闹房、谢媒等十三个过程。其过程不仅极具民俗风情,更是“德、礼、情、孝”的体现。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陶平进行访谈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3日,实践团一行来到中国传统村落——硐寨村,并对硐寨村的现存古建筑展开了深入调研。探秘客家宗祠建筑“廷重祠”,了解巴渝民居和徽派风格相融合的典型建筑;走进传统川东民居老屋,在惊叹的传统古建的同时思考如何让古建重焕生机;攀绝壁走廊,只为目睹那隐藏在万仞崖壁和灌木树林中的红岩硐寨群。

深入了解“廷重祠”的建筑风貌



野外调查崖壁上的“红岩硐寨群”
调研结束,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塘河镇的独特传统文化和建筑风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交融,见证了塘河镇的历史底蕴与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后期,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梳理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塘河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塘河婚俗”的传承和“塘河古镇硐寨村”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价值,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