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平”语近人》第一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展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什么是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了习总书记为陕西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事迹,为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从小事出发,真正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与梁家河村民的交谈,展现出了总书记心系梁家河百姓,始终想民之所想,始终以为民为初心。通过对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的讲述,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第二:为什么为民?以总书记引用《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句话为切入点,讲述总书记多次引用焦裕禄的事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通过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阐释了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的重要性,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和价值观。
第三:怎么样为民?以总书记引用《周官辩非·天官》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句话为切入点,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事迹,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脱贫做的庄严承诺。通过对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的要求与指示的学习,阐释了如何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治国有常民为本
《“平”语近人》第二期主要阐述了习总书记的仁政思想,结合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节目主要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重民生,总书记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表明了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人民生活以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衷与信念,强调了“民生”之重;兴民德,引用“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教导人民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报效社会,鼓励人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民德”之重;得民心,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阐明了党和人民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并充分肯定了人民的重要性,强调了“民心”之重。
总书记始终与人民群众一道,坚持以德治国思想,展现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同时展现出总书记对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无德不兴
《“平”语近人》第三期选取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 所以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以道德为人立身之本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
为人需要礼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国家之责不可忘、社会之责不可推、个人之责不可怠,唯有在勤学、明辨、笃实中不断修德立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