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调研等领域,集中组建了近170支校、院团队,进一步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实践团
食艺交融探非遗,青春赋能启新程
7月2日,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实践团赴大足区拾万镇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考察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在泡菜产业基地系统学习传统腌制工艺与现代质量控制体系的融合创新;走访溪山艺术馆,观赏到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大足石刻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更对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沉浸式欣赏以大足石刻文化为灵感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实地探访尊香园皮蛋厂,全程参与灰包松花蛋制作流程,通过包蛋实践与抖音直播推广,助力传统工艺线上营销。通过实践活动,实践团感悟到食品工艺创新与文化艺术融合对乡村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了解到泡菜、皮蛋等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转型路径,深入思考环境资源管理专业在促进非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专业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椒阳先锋”中华文化传承团
文化赋能椒乡振兴,青春助力先锋新程
7月1日至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椒阳先锋”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江津区先锋镇开展文化建设专项实践。团队专访江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李竞一,系统梳理当地文化振兴成果,深入解读“五个一”文化工程及“椒之易”杯花椒BA篮球赛等特色品牌活动的成效;实践团聚焦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文化队伍老化、群众参与积极性低等发展痛点,提出以先进文化思想引领乡土资源活化与在地人才培育的破题路径。在走访花椒加工企业、乡情陈列馆及红色教育基地后,团队在夹滩社区面向党员、群众及中小学生群体开展“文化思想引领先锋镇文化振兴”主题宣讲,推动文化思想深度融入人才培育与文旅融合实践。团队成员通过扎实的基层调研与宣讲实践,深刻领悟到文化思想在激活乡土资源禀赋、破解文化发展瓶颈中的核心引领价值。通过实践,团队成员有效锻炼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深化了对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的实践路径认知。

经济学院“珞璜产融,兴农富民”乡村振兴促进团
溯源产业发展脉络,解码花椒生产“密码”
7月7日,经济学院“珞璜产融,兴农富民”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的重庆俊博食品有限公司,探寻江津花椒产销振兴之路。在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企业特有的专利机械,亲身体验花椒的挑选处理环节,感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高效运转和覆盖广泛的销售网络。看着分拣机械精准筛出杂质、包装线有条不紊地完成封装,这种直观体验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农业产业与现代经营模式深度融合的蓬勃活力,也看到了科技为农业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参观期间,同学们积极上手协助分拣,在实操中学习花椒分拣的诀窍。通过实践调研,同学们对“产业兴农”有了更深的体会,亲身体验了乡村产业的真实运行,也明白了乡村振兴的“底气”源于对产业各环节的专注深耕以及对土地、对农业的敬畏与坚守。

会计学院“赓续文脉,‘碚’育青苗”中华文化传承团
接力守护非遗文脉,倾心培育文化青苗
7月7日,会计学院“赓续文脉,‘碚’育青苗”中华文化传承团联合北碚区复兴街道龙门社区,开展非遗小课堂,以漆扇、竹编画为文化载体,通过系统性非遗知识教学与沉浸式实践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漆’彩绘梦,‘扇’舞千年”主题非遗工坊中,志愿者们化身非遗“导师”,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工艺魅力。课堂以漆扇与竹编画为核心,通过“历史探源+匠心实践”双线教学,生动解读漆扇楚文化基因、竹编的江南水乡韵味等知识。孩子们在志愿者们帮助下亲手尝试漂漆技法,将扇面以45度角入水吸附漆膜,形成独一无二的流云纹样;学习竹编“挑二压二”六角编法,用竹丝编织作画。孩子们在指尖与非遗技艺的对话中,不仅深刻感知了中华工匠精神的魅力,更收获了亲手创造的满满成就感。实践团将继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社区儿童带来更多寓教于乐、启迪心灵的文化体验,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金融学院“红岩先锋,‘津’融聚力”社会服务践行团
沉浸式反诈体验,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7月9日,金融学院“红岩先锋,‘津’融聚力”社会服务践行团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社区广场开展“金融反诈沉浸体验,智慧防骗守好钱袋”主题活动,通过情景演绎、知识问答、经历分享等形式,为居民带来一堂生动的防诈骗课。
活动现场,践行团成员生动演绎“AI换脸冒充家人索钱”“公检法电话逼转账”“免费领鸡蛋套信息”“虚假中奖设陷阱”等典型骗局。逼真的表演既揭秘了诈骗套路,又生动形象地让居民认清骗局特征。知识问答环节中,“警察打电话要求转钱怎么办?”“被骗后第一时间打什么电话?”面对践行团成员抛出的问题,居民们踊跃举手抢答,在互动中强化防骗认知。同时,践行团发放防诈骗问卷,进一步了解居民反诈意识现状,为后续社区精准开展防骗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实践团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反诈知识,有效提升了居民的风险防范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服务社会的能力。

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脚步丈量融合路,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
7月7日至9日,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赴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调研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团队分组深入农户家庭开展结构化问卷调查,详细记录村民在人口状况、收入水平、医疗保障、养老需求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现状与核心诉求;重点走访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其运营管理模式、技术应用情况、政策支持需求及面临的主要产业困境;与村两委干部举行专题座谈,系统了解村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现状、人才引进政策及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构建城乡融合研究数据库采集了多维度的第一手数据。团队成员通过覆盖普通村民、产业经营主体、基层干部的多层次立体调研,切实掌握了城乡融合在民生服务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有效治理层面的真实挑战。实践团成员有效提升了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政策落地瓶颈、提炼数据库关键信息要素的能力,更深化了对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性认知。
